营造理想的储存环境
实验设备对存储环境的要求颇为苛刻,其中温湿度的控制首当其冲。一般来说,多数精密实验设备适宜的存储温度在 20℃ - 25℃之间。以高效液相色谱仪为例,温度过高,仪器内部的泵、柱温箱等部件可能出现热胀冷缩现象,导致输液泵流量不稳定, 的分离效果变差,进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温度过低,则可能使仪器的电路系统出现故障,启动困难。
湿度方面,40% - 60% 的相对湿度较为理想。湿度过高,设备中的金属部件极易生锈,尤其是电子天平,其内部的传感器一旦生锈,会严重影响称量的精度。而湿度过低,又容易产生静电,对电子类实验设备造成损害,如干扰示波器的信号显示,使信号出现杂波,影响实验数据的读取。
除了温湿度,存储环境的洁净度也不容忽视。灰尘、颗粒物等杂质一旦进入实验设备内部,可能会对设备的关键部件造成磨损。例如,在扫描电镜中,灰尘颗粒若附着在电子枪或样品台上,会影响电子束的发射和样品成像质量,导致图像出现模糊、噪点等问题。因此,实验设备的存储区域应保持清洁,可安装空气净化设备,定期进行环境清洁和消毒,减少灰尘和微生物的污染。
依设备特性分类存储
实验设备种类繁多,依据其特性进行分类存储,能有效提高存储效率,保障设备安全。
光学类设备,如显微镜、光谱仪等,对震动和灰尘极为敏感。显微镜的光学镜片一旦因震动发生位移,就会导致成像模糊、视野偏差。因此,这类设备应放置在专门的减震平台上,避免外界震动的干扰。同时,要使用防尘罩将设备严密覆盖,定期对光学镜片进行清洁。清洁时,需使用专业的光学清洁液和柔软的擦镜纸,按照正确的方法轻轻擦拭,防止刮花镜片,确保设备的光学性能不受影响。
电子类设备,如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防潮和防静电是存储的重点。潮湿的环境会使电子元件生锈、短路,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在存储区域放置干燥剂是简单有效的防潮方法,干燥剂要定期更换,以保持其吸湿效果。防静电方面,操作人员在接触设备前,应先通过触摸接地金属等方式释放自身静电,存储区域最好铺设防静电地板或使用防静电工作台,减少静电的产生和积累。此外,电子设备的连接线要整理整齐,避免缠绕和过度弯折,防止线路损坏影响设备正常工作。
机械类设备,像离心机、真空泵等,在存储时要确保设备处于清洁状态。离心机在使用后,若残留有样品或化学试剂,可能会腐蚀设备的转鼓和转子,因此使用完毕后需及时清理。对于有运动部件的机械类设备,如真空泵的活塞、离心机的电机轴承等,要定期添加润滑油,防止部件磨损、卡死。长期不使用时,可在设备表面涂抹防锈油,并使用塑料薄膜包裹,隔绝空气和水分,有效防止设备生锈。
持续的维护和检查
存储中的实验设备并非可以长期搁置不管,定期的维护与检查是确保设备性能稳定的重要措施。
定期对设备进行外观检查,查看设备表面是否有损坏、变形、生锈等情况。对于光学设备,要检查镜片是否有霉变、划痕;电子设备则需检查显示屏是否正常、按键是否灵敏;机械设备要查看传动部件是否灵活、有无异常噪音。
定期通电测试也必不可少,尤其是电子类设备。通过定期通电,让设备运行一段时间,可以驱散设备内部的湿气,避免电子元件因长期闲置受潮损坏。同时,通电测试还能及时发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仪器是否能正常启动、功能是否正常等。
对于一些需要定期校准的实验设备,如 pH 计、天平、移液器等,在存储期间也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周期进行校准。校准可以确保设备的测量精度始终符合要求,避免因设备误差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
此外,建立完善的设备存储档案至关重要。档案中应详细记录设备的存储环境参数、维护检查情况、上次使用时间、维修记录等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能够及时发现设备存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正确存储实验设备是一项系统而细致的工作,它涵盖了环境控制、分类存储以及持续的维护检查等多个方面。只有严格遵循正确的存储方法,才能让实验设备始终保持良好的性能状态,在科研工作中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新阳创业
展源
何发
2020-05-27
2020-05-27
2021-01-11
2024-03-06
2020-05-27
2020-05-27
2020-05-27
2020-05-27
2021-01-12
2024-02-2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