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指出,用此方法分析排除故障,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 基线状态是否准说明仪器有故障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如基线在高灵敏度时呈现噪声很大,而在低灵敏度时比较好,若分析要求在低灵敏度下可以完成,就可以认为仪器是正常的,反之不正常。
⑵ 再此讨论的基线(色谱峰)异变,是指按已知色谱分析方法操作时,得到的色谱图与没有问题的已知色谱图比较,出现某些组分峰畸变、“鬼峰”或基线不正常。或者说,对于一个正在使用的色谱分析方法,由于不要求或出于无奈时,有些峰分不开、拖尾或峰型不对称等并不影响方法的实施,就不属于仪器有故障,否则应重新修改、审定原来的色谱分析方法。
⑶ 由于使用了来路不明的样品、不能确保纯净的气源或没有经过充分老化或评价过的 等等而造成的仪器被污染、基线不稳、峰分不开和峰拖尾等,纯属误操作,也不适合使用此方法所列实例来分析排除故障。
⑷ 另外在使用整机基线(色谱图)异常,分析排除故障前最好先做以下三点工作:
① 第一,仔细核查操作条件,是否与分析方法要求一致;
② 第二,怀疑有了故障色谱图和所存的标准色谱图对照,判断是否真出了问题,千万不要盲目检修仪器;
③ 第三 ,逐项仔细观察仪器或设备工作状态,看是否存在误操作。
1 仪器基线噪声大
可能原因 |
排除方法 |
说明 |
|
1 |
仪器在极限(或接近)灵敏度下工作 |
正常 |
不同仪器配用不同检测器噪声大小不同 |
2 |
数据处理工作站量程设置过小 |
正常 |
∠0.5mV以下时 |
3 |
色谱分析方法允许 |
正常 |
为寻找定性小组分峰 |
4 |
记录仪、积分仪或工作站固有噪声 |
正常 |
看能否满足要求而定 |
5 |
仪器输出信号线接触不良 |
检查重新连接 |
|
6 |
分析要求使仪器从低量程调到高量程操作时 |
需吹洗一天或更长,时间视量程变化大小而定 |
长时间吹洗仍无法稳定,要清洗进样器和检测器及有关连接件 |
7 |
电源大幅度变化或波动后 |
正在稳定过程中 |
|
8 |
检测器被污染 |
清洗 |
不同检测器清洗方法不同 |
9 |
检测器供电信号线、极化线损伤或接触不良 |
检修或更换 |
|
10 |
TCD热丝氧化损伤后无法修复 |
更换 |
|
11 |
FID火焰气流比没有调到较佳或火焰偏大 |
重新调整火焰大小 |
|
12 |
FID体温度偏低产生了冷凝水 |
升高FID温度 |
|
13 |
ECD进样量大或样品较脏之后 |
正在恢复中 |
|
14 |
FPD光电倍增管老化严重 |
不能满足要求时更换 |
|
15 |
NPD氢气流量过大(或碱珠温度过高) |
适当减小 |
|
16 |
更换了气源或净化器失活 |
核实更正或更换净化器 |
检测器或分析要求不同气体的纯度要求有较大差别 |
17 |
钢瓶气源压力低后污染物大量流出 |
更换新气源 |
|
18 |
仪器内设置的净化器受污染后的影响 |
活化或更换净化器 |
操作选择性检测器(ECD、NPD)更应注意 |
19 |
气路系统漏气 |
重新检漏 |
不同检测器灵敏度不同对气路密封要求不同 |
20 |
离子化检测器配用微电流放大器故障(含供电电源) |
检修 |
参考说明书,可单独观察基线噪声给予检修 |
21 |
FID、NPD等电场电压波动 |
检修 |
|
22 |
采用流失大或没有老化的注射隔垫 |
更正 |
|
23 |
忘记打开隔垫清洗气路 |
打开 |
|
24 |
汽化衬管中有注射隔垫碎屑或密封材料碎渣 |
更换 |
|
26 |
样品在进样器中被催化分解 |
清洗或更换衬管 |
|
27 |
填充柱柱头多次进样后被严重污染 |
清除或更换新柱 |
|
28 |
没有按要求定时活化再生 |
按要求活化或再生 |
|
29 |
寿命已到(失效) |
更换 |
再生已无作用时 |
30 |
对氧或某些溶剂敏感的固定相被分解流失 |
消除引起固定相过渡流失的原因 |
|
31 |
环境因素影响(温度、压力、电磁或振动等) |
消除 |
|
32 |
数据处理装置改变了判峰参数(如半峰宽或斜率等) |
重新设置 |
|
33 |
使用了老化不彻底的新 |
再加长老化时间 |
|
34 |
应用新柱时安装尺寸不当或插入检测器部分的固定相在流失(分解) |
||
35 |
带催化反应装置用催化剂初用或失效引起 |
等待或更换 |
|
36 |
错用溶剂、样品或被污染的注射器 |
更换 |
2 仪器基线漂移大
可能原因 |
排除方法 |
说明 |
|
1 |
温度、检测器的工作状态正在稳定过程中(TCD方向不定、FID向基流小的方向、ECD向基流大的方向后再减小等) |
等待 |
不同仪器不同要求,启动到稳定一般不超过2小时,否则要另找原因 |
2 |
被污染的注样器、 或检测器正在不断流出污染物 |
等待稳定 |
通常要调整条件,使其加快流出时间 |
3 |
更换了不纯洁气源后 |
增加净化器或更换干净气源 |
确认气源的干净程度后更换 |
4 |
用了新的注射隔垫或新衬管(漂移由大而小) |
等待 |
避免使用被污染的配件 |
5 |
样品中高沸点的组分,在第二天或更长时间后流出 |
清洗或再生 |
漂移一般呈现馒头型峰
|
6 |
在失效过程中 |
正常,尽量消除氧等有害组分进入 |
极性比非极性柱可能性大 |
7 |
检测器配用的电源放大器在漂移中 |
检修 |
|
8 |
数据处理装置在漂移中 |
检修 |
|
9 |
NPD的碱源加速失效中 |
检修 |
一般使用温度高时,固定相流失会加速气源的老化 |
10 |
TCD热丝元件或FPD光电倍增管在老化失效过程中 |
不能满足要求时更换 |
|
11 |
错用样品或被污染的注射器 |
核查更正 |
3 正常操作中基线出现无规则毛刺
可能原因 |
排除方法 |
说明 |
|
1 |
高灵敏度下操作 |
正常 |
允许程度视分析要求而定 |
2 |
外界环境(如电压、振动、电磁干扰) |
视情况消除 |
注意连接线和电路板可能有接触不良的地方 |
3 |
TCD热丝元件上有异物 |
吹洗或更换 |
|
4 |
TCD热丝元件有瞬时接地现象 |
降低桥流或消除振动源 |
|
5 |
FID火焰偏大跳动、气体不纯、有灰尘进入火焰或喷嘴半堵塞 |
重新设置气流比,更换新气源或检修喷嘴 |
|
6 |
FID、 FPD火焰太大 |
检查纠正 |
重新设置气流比 |
7 |
电路中某些继电器频繁动作 |
检查消除 |
|
8 |
离子化检测器微电流放大器工作不稳定 |
检修 |
|
9 |
电源插头接触不良 |
重新拔插 |
|
10 |
有频繁开关的设备共用一条电路 |
设法使仪器单独使用一线 |
|
11 |
流失物、固定相颗粒污染不定时进入FID |
检查 出口堵塞物情况 |
|
12 |
检测器辅助气路管内有异物或有漏气点(气阻突然变化) |
消除 |
|
13 |
填充柱固定相或柱头填充物松动 |
消除或更换新柱 |
4 正常操作中基线上出小峰
可能原因 |
排除方法 |
说明 |
|
1 |
TCD排气管中有冷凝物 |
消除 |
|
2 |
TCD出口接着皂膜流量计 |
拿下 |
|
3 |
FID辅助气调节阀工作不稳 |
检修 |
|
4 |
ECD排出口气流波动 |
消除 |
|
5 |
公用电源上有大功率设备频繁开与关 |
仪器最好单用一路电源 |
|
6 |
某个控温区在意外调整(特别是柱箱) |
检查消除 |
|
7 |
气体发生器控制开与关影响 |
更换较大发生量的发生器 |
|
8 |
样品太脏出现不明组分峰 |
考虑增加样品予处理步骤 |
|
9 |
属于“鬼峰” |
参见“鬼峰”可能出现原因和排除方法 |
5 基线呈波浪状变化
可能原因 |
排除方法 |
说明 |
|
1 |
温度控制接近恒定在不断调整中 |
正常,允许稳定一段时间 |
常出现在高灵敏度仪器开始启动走基线时 |
2 |
浓度型检测器恒温箱或柱箱控温精度差 |
检修(检查有关盖门是否盖好与关严) |
易出现在高灵敏度操作时 |
3 |
使用空调或仪器放在空气流动较大的地方 |
消除影响因素 |
|
4 |
钢瓶或减压阀失灵后在周期变化 |
检修 |
|
5 |
载气或辅助气用调节阀在不停调节 |
检查是供气原因还是阀本身原因 |
|
6 |
双气路不能匹配补偿 |
重新调节工作参数 |
特别出现在安装了不同类型的 时 |
7 |
过温保护设定的比控制的温度低 |
重新设定 |
|
8 |
某控温热敏元件(铂电阻)有损伤 |
更换 |
6 基线突然向一个方向漂移
可能原因 |
排除方法 |
说明 |
|
1 |
程序升温过程 |
正常 |
一般超过150℃以后或灵敏度较高时,较明显 |
2 |
温度失控(温度不停的升高或降低) |
排除失控原因 |
|
3 |
环境温度变化大 |
正常 |
视仪器性能,一般在高灵敏度操作时易出现 |
4 |
TCD在高桥流下操作可能永久无法走直 |
允许情况下尽量适当调低 |
|
5 |
净化器失灵或检测器受污染过程中 |
及时检查再生净化器或更换 |
|
6 |
更换新的气源(纯度低)后检测器在污染过程中 |
增加净化器或更换干净气源 |
|
7 |
控制阀失灵气流在不断变化 |
检修 |
|
8 |
TCD热丝元件在损伤过程中 |
某种情况属正常 |
|
9 |
ECD基流正增加 |
正常 |
随着气路系统和检测器不断吹洗干净 |
10 |
ECD基流下降 |
找出污染源并给以消除 |
污染可能来自气路、 或样品 |
11 |
FID无极化电压 |
检修 |
|
12 |
光电倍增管暗流不断地变化 |
检查供电高压不稳和光电倍增管是否在加速老化 |
|
13 |
NPD突然受污染再生过程中 |
等待 |
NPD恢复时间比FID长 |
14 |
进了较脏样品后 |
增加温度加速吹洗过程或清洗更换有关零件 |
|
15 |
漏气引起极性柱加速失效 |
检漏 |
|
16 |
微电流放大器零点发生漫漂移 |
恢复过程中或净电计电路正在受潮被污染 |
7 程序升温分析基线上漂或出现不规则峰
特别是在灵敏度要求较高时,程序升温分析,柱流失明显基线上漂(>150℃以后)或出现不规则峰实属难免,特别是在灵敏度较高时。在实操中只能依据不同情况,尽量减小它对分析的干扰;
可能原因 |
排除方法 |
说明 |
|
1 |
载气纯度低 |
有条件加净化器以提高载气纯度 |
|
2 |
载气流量在不断减小 |
正常,毛细管柱分析必须用稳压阀调柱前压,温度不断升高柱阻力增加,柱前压不变流量减小 |
|
3 |
隔垫流失 |
没有隔垫清洗气路时,要使用耐高温低流失注射垫 |
|
4 |
|
尽可能选用交联(键合)柱并把 充分老化。允许情况下尽可能选用非极性固定相或薄液膜柱 |
|
5 |
气路密封性差 |
检漏(要求比恒温严格) |
|
6 |
检测器工作状态 |
选择较佳工作参数可减小程序升温对检测器工作状态的影响 |
|
7 |
进样器和检测器 |
再作程序升温分析之前,最好把进样器和检测器清洗一次 |
|
8 |
色谱分析方法 |
从 选择入手,尽量降低程升的升温速率和终温,以改善升温中的各种不利影响 |
|
9 |
走空白基线 |
使用色谱数据处理工作站时,用程升基线和空白基线相差方法改善基线稳定性,以增加检测的灵敏渡和定性定量的精度 |
8 恒温操作时基线出现不规则变化
可能原因 |
排除方法 |
说明 |
|
1 |
仪器放置位置不当 |
更正 |
使仪器远离热源、风口、空调和阳光等 |
2 |
地线干扰 |
拆除已把地线接在水管或不合格的地线上 |
某些情况宁可不接地 |
3 |
气路系统突然有较大的漏气 |
停机重新检漏 |
操作灵敏度高时更明显 |
4 |
有关控制阀失灵 |
检修 |
|
5 |
检测器突然被污染 |
消除污染源并等待一定时间 |
来自 或辅助气路 |
6 |
检测器安装松动或密封性变差 |
重新安装并检漏 |
|
7 |
多次大量注射较脏样品之后 |
长时间热吹洗检测系统或处理更换受污染部件 |
进样器、 、检测器都可能被污染 |
8 |
长期使用之后 |
定期活化和再生 |
|
9 |
电源突然波动 |
必要时加装稳压电源 |
|
10 |
放大器故障或输入输出信号线接触不良 |
检修 |
|
11 |
用错样品或被污染的注射器 |
更正 |
|
12 |
数据处理故障 |
检修 |
9 出现负峰
可能原因 |
排除方法 |
说明 |
|
1 |
数据处理输入信号线接反 |
更正 |
|
2 |
TCD操作中某组分的热传导系数大于载气热传导系数 |
正常 |
|
3 |
双气路系统中,进样搞错位置或选择极性开关没有换相 |
更正 |
|
4 |
ECD操作中进样量太大 |
正常 |
检测原理可能变成电离检测器 |
5 |
FID选错极化电压的极性 |
更正 |
|
6 |
FID无极化电压 |
正常 |
出峰可能正或负并同时伴随灵敏度低 |
7 |
TCD用氮做载气,组分浓度不同时 |
调整工作参数或进样量可改变峰方向 |
不同浓度N2的二元(多元)混合气的热传导系数是非线性的 |
8 |
FPD 和 NPD的气流比不适宜 |
试验选择较佳气流比 |
|
9 |
载气太脏或检测器严重被污染时 |
更换载气或清洗检测器 |
|
10 |
操作FID使用电离效率低的溶剂 |
正常 |
如CS2 |
10 圆顶峰
可能原因 |
排除方法 |
说明 |
|
1 |
进样量大或检测器线性范围窄 |
减少进样量或改善检测器线性范围 |
超出了检测器的线性或动态范围 |
2 |
载气有大的漏气致使流量减小 |
检漏 |
|
3 |
汽化温度低 |
适当增加 |
|
4 |
气体六通阀进样时死体积太大 |
减小安装死体积 |
|
5 |
汽化衬管没有正确安装 |
按要求安装 |
|
6 |
没有开补充气或补充气流量太小 |
重新设定补充气 |
|
7 |
进样量大使 过载 |
减小进样量或增加分流比 |
|
8 |
初始设置 温度低或载气流量太小 |
实验纠正 |
|
9 |
数据处理判峰参数(半峰宽或斜率值偏大) |
通过实验调整 |
11 圆平顶峰
可能原因 |
排除方法 |
说明 |
|
1 |
超出了检测器的动态范围 |
减少了进样量 |
优化操作条件,扩大了线性范围(如ECD) |
2 |
离子化检测器用微电流放大器输入饱和 |
减少进样量或输入量程 |
如从1×10-12A/mV降到 1×10-10A/mV |
3 |
超出了色谱数据处理允许的输入电压范围或输入极性接错 |
减小进样量或减小输入信号 |
也可能没有调零使工作范围变窄 |
4 |
进样量大时 过载 |
减小进样量或增加分流比 |
12 出现“N”或 “W”峰
可能原因 |
排除方法 |
说明 |
|
1 |
TCD用N2作载气,不同浓度的二元(多元)混合气的热传导系数非线性作用所致 |
改变进样量或调整载气流量等操作参数有可能消除 |
|
2 |
TCD被严重污染 |
清洗检测器 |
|
3 |
进样量与进样系统不匹配 |
试验选择合适的进样量 |
|
4 |
使用的样品溶剂与进样温度和载气流量不匹配 |
试验选择最佳工作参数 |
|
5 |
TCD四个臂连接错 |
重新连接 |
|
6 |
进样运行后,没有关闭自动调零功能 |
按仪器说明书操作 |
|
7 |
ECD过载或被污染严重 |
减小进样量或清洗检测器 |
13 台阶峰
可能原因 |
排除方法 |
说明 |
|
1 |
TCD热丝元件被卤素、氧或硫等元素腐蚀 |
通H2高温还原,无效时更换元件 |
|
2 |
载气流量突变(漏气或气路某处气阻变化) |
检修 |
|
3 |
流量调节阀性质差 |
检修或更换 |
|
4 |
用记录仪时笔接线松动 |
重装 |
|
5 |
信号接触不良 |
重新连接 |
14 色谱峰忽大忽小
可能原因 |
排除方法 |
说明 |
|
1 |
ECD或NPD在稳定过程中 |
等待仪器稳定后再进样 |
这两种检测器比其它常用检测器稳定时间长 |
2 |
样品进样歧视或分流歧视大 |
核查进样技术和参数设计是否合理 |
|
3 |
温度、柱前压、流量等有异常 |
检查分析参数并仔细检漏 |
注意不同灵敏度要求相差甚大 |
4 |
不分流进样打开分流阀的时间不合适或不准确 |
重新实验确定 |
|
5 |
被污染或产生了活性 |
截取柱头一段或清洗更换柱 |
分析活性样品时特别注意 |
6 |
进样汽化衬管被污染,活性组分被吸附或分解 |
清洗衬管、更换玻璃棉或衬管 |
同时检查衬管密封性 |
7 |
进样时出现样品蒸汽倒灌 |
减少进样量、更换大容积衬管或适当降低汽化温度 |
也可以提高进样时的柱前压 |
8 |
样品本身浓度变化 |
核查验证样品 |
可能蒸发、分解或样品预处理不当 |
9 |
进样量不重复 |
注射针检漏或更换新注射针 |
没有掌握进样技术和技巧 |
10 |
检测器在非线性段工作 |
减少进样量或降低仪器输入量程 |
首先知道用检测器允许的最大进样量 |
11 |
FID、NPD的电场偏低或不稳定 |
调高极化电压或检修电源 |
|
12 |
存在共流出组分峰 |
提高柱效把有关组分分开 |
15 “鬼峰”(怪峰、多余峰、记忆峰)
① “鬼峰”的宽度(保留时间)和样品峰接近,污染物可能和样品同时进入 ,污染物可能源于进样器或样品本身被污染(注射器、溶剂、样品瓶或瓶盖等),可用进仅有溶剂的空白样品排除污染源;
② 鬼峰的峰宽比样品峰大得多,污染物可能再进样之前已存在 中,或者说污染物在上一次分析结束时,已存在 中,在下一次分析时流出。因峰很宽,有可能是由多次进样累积而成的,在此情况下峰一般峰呈现馒头形,且常常随着基线的漂移而出现。
可能原因 |
排除方法 |
说明 |
|
1 |
载气纯度低,净化器失效固定相与载气污染物发生反应 |
更换载气或活化净化器 |
|
2 |
注射垫在温度高时分解流失 |
采用耐高温垫或适当降低进样口温度 |
事前对隔垫进行老化处理或打开垫清洗气路
|
3 |
上一次进样中的高沸点杂质的自然流出 |
有必要进一步进行样品预处理 |
|
4 |
衬管、柱头沉积了高沸点污染物,程序升温时流出 |
提高样品纯度清洗被污染部分
|
在程序升温时增加终温温度或时间,是减小或消除上述鬼峰的有效方法;也可以每天或定时设置温度程序进行仪器烘烤,可有效地把保留性强的物质赶出进样口和 ;
③ 汽化温度过高,样品组分可能分解,每次降低20℃进样,观察出峰情况,确定合适温度;
④ 样品在汽化衬管中停留太久,加大载气或增加分流比;
⑤ 样品在衬管中有吸附或分解,选用去活衬管或衬管失活需再处理;
⑥ 衬管中填充玻璃棉有活性或失活或填充玻璃棉不适合某些样品分析,选用无填充物衬管或再去活处理;
⑦ 样品本身有组分不稳定,考虑增加预处理样品程序;
⑧ 产生“鬼峰”的次要原因:
可能原因 |
排除方法 |
说明 |
|
1 |
衬管密封件被污染,材料欠佳有流失 |
更换新的高质量衬管密封件 |
|
2 |
柱头堵塞的玻璃棉有活性 |
更换新的无活性玻璃棉 |
|
3 |
气路系统漏气 |
检漏 |
尤其进样器和检测器两处影响较大 |
4 |
控温或放大器电源波动 |
仪器电源不稳 |
|
5 |
样品中有空气(氧)
|
消除 |
|
6 |
样品中存在交叉污染,用错注射针或样品等 |
核查并消除 |
16 出峰后基线下移
可能原因 |
排除方法 |
说明 |
|
1 |
被污染 |
再生、清洗或更换 |
|
2 |
检测器被污染 |
清洗检测器 |
|
3 |
进样量大改变了工作状态 |
重复进样多次可能变好 |
当系统被污染,进大量溶剂减小了污染程度 |
4 |
流量变化(漏气或气阻发生变化) |
维修 |
|
5 |
FID喷嘴半堵塞 |
消除 |
|
6 |
NPD碱源被污染 |
再生碱源或更换 |
|
7 |
FID、 FPD、 NPD气流比离较佳状态太大 |
重新调整 |
|
8 |
有些样品组分和固定相发生了反应 |
更换不同性能的 |
|
9 |
FID火焰熄灭 |
重新点燃 |
17 峰拖尾
① 在气相色谱分析中引起峰托尾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种:
a. 汽化室的结构不合理;
b. 柱温或汽化室温度设置不合理;
c. 进样量和进样器结构不匹配偏大;
d. 进样技术欠佳;
e. 由于:固定液和担体之间的边界、金属柱壁、柱两端的连接管壁等的表面对溶质分子的非线性吸附,特别是极性溶质,在非极性柱上分离时。
不难看出第五点在色谱分析日常工作中应引起注意的,为了防止峰拖尾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对 内壁进行脱活处理; 进出口连接,尽量实现玻璃化并进行硅烷化处理,若使用金属连接管可进行去活处理; 固定相两端柱塞用玻璃棉要硅烷化处理或改用石英棉取代。
② 由于峰拖尾情况不同,首先确定是全部峰拖尾还是活性样品峰拖尾,视不同情况寻出具体原因。
a. 所有峰都拖尾:
可能原因 |
排除方法 |
说明 |
|
1 |
安装不正确 |
重新安装 |
|
2 |
分流比太小 |
适当调大分流比 |
|
3 |
汽化衬管被污染(内有注射垫碎屑或其他固体颗粒) |
清洗汽化衬管或更换 |
|
4 |
被严重污染,可能存在固体颗粒污染物与样品作用 |
清洗再生或更换 |
|
5 |
进样量大 |
减少进样量或稀释样品 |
|
6 |
注射垫处漏气
|
检漏或更换注射垫 |
|
7 |
补充气未开或偏低 |
打开补充气按说明书调整 |
|
8 |
使用温度偏低或接近失效 |
提高 温度或更换 |
|
9 |
FID无极化电压(或偏低) |
检修极化电源 |
此时伴随有灵敏度偏低现象 |
10 |
进样技术欠佳 |
改进 |
速度不合适 |
b. 活性样品组分拖尾(随保留时间增加拖尾加剧)
可能原因 |
排除方法 |
说明 |
|
1 |
使用了活性大的汽化衬管或 |
去活处理或更换 |
|
2 |
衬管或 去活处理失效 |
重新把衬管或 去活处理 |
|
3 |
衬管或 被污染,样品与污染物发生作用 |
清洗或更换衬管,再生或更换 |
|
4 |
用错了汽化衬管和管中填充物 |
从新选用或改变衬管中的填充物 |
c. 保留时间短的峰拖尾
可能原因 |
排除方法 |
说明 |
|
1 |
可能产生溶剂效应 |
改变分析参数或重选溶剂 |
|
2 |
头安装不合理(死体积大) |
重新安装 |
|
3 |
注射隔垫漏气 |
重新漏气或更换隔垫 |
|
4 |
进样速度偏慢或欠佳 |
加快进样速度或改善进样技术 |
d. 保留时间长的峰拖尾
可能原因 |
排除方法 |
说明 |
|
1 |
汽化温度偏低 |
升高汽化温度 |
|
2 |
存在污染物; |
再生或清洗 |
|
3 |
两端连接区域存在冷却区域 |
检查消除 |
e. 其他原因
可能原因 |
排除方法 |
说明 |
|
1 |
峰前陡峰而后拖尾峰,通常意味着非线性等温分配 |
(固定相)和样品不匹配,需要更换不同极性的 ; |
|
2 |
气-固 过载或使用程序升温技术 |
正常 |
|
3 |
个别峰拖尾可能和鬼峰共同流出 |
消除鬼峰或增加分离度 |
|
4 |
配有催化反应器时,催化剂接近失效 |
有必要更换催化剂 |
|
5 |
样品化合物性质不适合直接进样 |
应考虑样品前处理 |
18 峰裂分( 单组分出现双峰)
① 所有峰裂分
可能原因 |
排除方法 |
说明 |
|
1 |
安装错误或柱头进样时,样品未注射到柱头内
|
重新安装 ,确保样品注射到柱头 |
|
2 |
注射针有记忆(即样品在针中有部分残留) |
清洗注射针或更换新注射针 |
|
3 |
溶剂与样品不匹配或使用混合溶剂;
|
极性样品用极性溶剂且沸点相差不宜太大调整使用的溶剂 |
|
4 |
汽化温度偏低
|
升高汽化温度 |
|
5 |
程序升温操作时 初始温度选择不合适 |
重新选择 初始温度 |
|
6 |
进样时推进方法不对 |
改善进样时的推进方法 |
② 部分峰裂分
可能原因 |
排除方法 |
说明 |
|
1 |
有的样品组分在汽化衬管中分解 |
降低汽化温度或改用柱头进样; |
也不能太低,否则峰展宽或拖尾 |
2 |
样品和溶剂不匹配或使用了混合溶剂 |
重新选择溶剂 |
|
3 |
进样技术差峰裂分 |
改进进样技术 |
峰裂分表现为随保留时间增加而减弱 |
③ 其他原因
可能原因 |
排除方法 |
说明 |
|
1 |
汽化衬 汽化衬管安装死体积大 |
重新安装汽化衬管 |
|
2 |
衬管溶积小进样量大出现蒸汽倒罐 |
减小进样量或重新选汽化衬管 |
|
3 |
检测器过载 |
减小进样量或放大器量程 |
超出了响应范围 |
4 |
柱温严重波动 |
检修 |
19 前沿峰(舌头峰)
虽然气相色谱仪汽化室设计不合理也是一种出现“前沿峰”的主要原因。但在日常操作中“前沿峰”的主要原因还还可能有以下两种:
① 进样量太大引起 过载,通常认为:当样品在固定相浓度增加速率高于它在气相浓度的增加速率,会使吸附等控温线为凹形时,在色谱图上会产生伸舌头峰。减小进样量上述情况便可消除,但对于低负载填充柱,减少进样量仍出现不对称峰时,用稀溶液形式进样可以克服柱过载问题;
② 样品中某些高沸点组分没有迅速气化也是产生伸舌头峰的一种原因。理论上讲注入样品后在有限的时间内各组分应瞬间汽化,当样品沸点范围较宽时,后出峰并非完全如此,这时在色谱图上就出现前沿峰,增加汽化温度,提高汽化速率是一般的解决办法,但过高的汽化温度可能产生两个问题:
(1) 遇到不稳定化合物会造成热分解现象,会在色谱图上出现迅速溶出的“鬼峰”;
(2) 特别是采用柱头进样时,过高的气化温度,会使固定液过度流失,而产生一个具有催化反应的表面,因此采用约1%的稀溶液效果更好。
③ 前沿峰的程度不同引起原因不同,除上述原因外,也可以通过实验来确定排除。
可能原因 |
排除方法 |
说明 |
|
1 |
安装不合格 |
重新安装 |
|
2 |
汽化温度偏低 |
适当调高汽化温度 |
|
3 |
柱外效应大 |
增加载气流量或重新安装 |
|
4 |
汽化衬管被污染对样品产生吸附作用 |
清洗或更换汽化衬管 |
|
5 |
被污染或使用温度低 |
适当增加柱温或再生 |
|
6 |
峰前出现了鬼峰 |
消除鬼峰或增加分离度 |
|
7 |
怀疑进样量大 |
稀释样品10倍、选用厚液膜同类 、减小进样量或增加分流比等 |
|
8 |
有共流出峰 |
试用不同的极性或有选择性的 ,判断有无其共流出峰 |
|
9 |
进样速度偏慢使早出峰出现前延 |
加快进样速度 |
20 峰分离度变差
可能原因 |
排除方法 |
说明 |
|
1 |
重新安装的不合格 |
按说明书要求尺寸安装 |
|
2 |
更换了不纯气源或净化器污物流失 |
更换纯度高的气源或加深净化作用,再生净化器 |
|
3 |
被污染 |
定时清洗或再生 |
|
4 |
固定液流失或分解致使柱效下降 |
更换新柱 |
|
5 |
误调整了分析条件(载气、流速、柱温度等) |
重新确定最佳分离条件 |
色谱分析方法允许微细调整 |
6 |
样品浓度变化太大而进样量不变 |
减小进样量,有必要稀释样品 |
|
7 |
进样量太大 过载 |
减少进样量 |
|
8 |
进样系统被污染 |
清洗进样系统 |
|
9 |
检测器工作状态,ECD漏气或FID气流欠佳 |
尽量使检测器工作在最佳状态附近 |
|
10 |
数据处理机或工作站判断软性能差或参数设置欠佳 |
重新调整判峰参数或更换一台性能较佳数据处理机 |
|
11 |
进样技术欠佳 |
不断改进 |
21 带毛刺的峰
可能原因 |
排除方法 |
说明 |
|
1 |
仪器没有稳定下来,噪声大于要求 |
等待一段时间 |
|
2 |
FID极化电压不稳定 |
检修 |
|
3 |
环境因素干扰 |
实验消除 |
|
4 |
仪器稳定性变差 |
检修 |
参见噪声大的原因和排除 |
5 |
信号线或电路板接触不良 |
检修 |
|
6 |
仪器用错量程和衰减 |
更正 |
|
7 |
数据处理机或工作站判峰(半峰宽和斜率)设置大小 |
重新设置判峰参数 |
|
8 |
数据处理机或工作站本身基线不稳定 |
检修 |
22 色谱数据处理工作站观察到矩形峰
可能原因 |
排除方法 |
说明 |
|
1 |
仪器输出负极性信号工作站不能处理 |
调节仪器使其输出正信号 |
|
2 |
零点偏高没有校正 |
工作站调零 |
|
3 |
工作站量程设置太大无法判断基线位置和情况 |
减小量程观察 |
|
4 |
输入信号极性和工作站本身零点不匹配 |
改变极性重新调零 |
以上22种情况,即为今天我们总结的气相色谱仪常见的基线异常现象,希望对小伙伴们使用气相色谱仪的过程遇到的困难有所帮助。
食品仪器分析
展源
何发
2022-01-13
2023-06-06
2022-03-01
2021-01-12
2020-09-27
2021-03-22
2021-03-22
2021-03-09
2020-09-27
2024-01-0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