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概括为三类:
1.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如炎热季节高温辐射,寒冷季度因窗门紧闭而带通风不良等;
(2) 布局不合理,设计时没考虑必要的卫生技术设施,如通风、换气或照明等。
(3)由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环境污染。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联合作用。
(4) 工作环境产生的危害
人类所处的外界环境因素十分复杂。自然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因素,除了可以引起有关疾病外,还可以产生工效学的影响。
(5)工作和生活安排不合理
2.实验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 生产性毒物、生产性粉尘,如铅、苯系物、氯、汞等;
(2)物理因素:主要为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等;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等;噪声及振动;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射频辐射等;电离辐射如X射线等。
(3)生物因素:如动物皮毛上的炭疽杆菌、布氏杆菌;其他如森林脑炎病毒等传染性病原体。
(4)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
3.工作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2)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不能合理地安排工作。
(4)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光线不足使视力紧张等;
(5)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或姿势,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劳动。
有毒物质及职业中毒防护
毒物 凡少量化学物质进入机体后,能与机体组织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破坏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机体暂时的或永久的病理状态的物质称为毒物。
生产过程中有毒物质存在形式 生产性毒物以固体、液体、气体、气溶胶等多种状态存在:
a.固体 b.液体 c.气体 d.蒸气 e.雾 f.烟 g.粉尘
常见职业中毒 a.刺激性气体中毒 b.窒息性气体中毒 c.有机溶剂中毒(苯、甲苯)d.其他有机化合物中毒
毒物的个人防护
个体防护在防毒综合措施中起辅助作用,但在特殊场合下却具有重要作用,例如进入高浓度毒物污染的密闭容器操作时,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就能保护操作人员的安全健康,避免发生急性中毒。应根据工作场所存在毒物的种类、浓度(剂量)情况选择适合的呼吸防护器材。每个接触毒物的工作者都应学会使用,掌握注意事项。
常用的有隔离式防毒面具、过滤式防毒面具、防毒口罩和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等。为防止毒物沾染皮肤,接触酸碱等腐蚀性液体及易经皮肤吸收的毒物时,应穿耐腐蚀的工作服、戴橡胶手套、工作帽、穿胶鞋。为了防止眼损伤,可戴防护眼镜。
粉尘的分类、危害及防护措施
生产性粉尘定义
能够较长时间浮游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叫粉尘。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粉尘叫做生产性粉尘。它是污染作业环境、损害劳动者健康的重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可引起包括尘肺在内的多种职业性肺部疾病。
生产性粉尘的分类
1、无机性粉尘:矿物性、金属性、人工无机性。
2、有机性粉尘:植物性、动物性、人工有机性。
3、混合性粉尘:指上述各种粉尘混合存在。
生产性粉尘的来源
1、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碎工艺,其所形成的尘粒,小者可为超显微镜的微细粒子,大者肉眼即可见到。
2、物质加热时产生的蒸气在空气中凝洁或被氧化,其所形成的微粒直径多小于1μm。
3、有机物质的不完全燃烧,其所形成的微粒直径多在0.5μm以下。
粉尘对人体会有哪些危害
生产性粉尘进入人体后,根据其性质、沉积的部位和不同,可引起不同的病变。
1、尘肺
长期吸入粉尘可引起尘肺,对人体产生极大的危害。
2、粉尘沉着症
吸入某些金属粉尘,如铁、钡、锡等,达到一定数量时,可在X线照片上显现边缘清晰的点状阴影,脱离接触后,病变可逐渐消退,对人体危害较小。
3、有机粉尘引起变态性病变
某些有机粉尘可引起间质肺炎或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以及过敏性鼻炎、皮炎、湿疹或支气管炎哮喘,如接触发霉的稻草,羽毛等。
4、呼吸系统肿瘤
有些粉尘已确定为致癌物,如放射性粉尘、石棉、镍、铬、砷等。
5、局部作用
粉尘作用于呼吸道黏膜,早期引起其机能亢进,毛细血管扩张,分泌大量黏液,以阻留更多的粉尘,这是保护反应,久之形成肥大性改变,最后由于黏膜细胞营养供应不足而萎缩,形成萎缩性改变。经常接触粉尘还可以引起皮肤、耳、眼的疾病。粉尘堵塞皮脂腺,使皮肤干燥,引起粉刺、毛囊炎、脓皮病等。金属和磨料粉尘可引起角膜损伤,导致角膜浑浊。
6、中毒作用
吸入铅、砷、锰等有毒粉尘,能在支气管和肺泡壁上溶解后吸收,引起中毒表现。
生产性粉尘的控制措施
生产性粉尘预防控制措施的“八字”方针,即“革、水、密、风、护、管、教、查”。
1、革,即技术革新。改革工艺过程,革新生产设备,实验过程中不产生或少产生粉尘,以低毒粉尘代替高毒粉尘,是防止粉尘危害的根本措施。
2、水,即湿式作业。采用湿式作业来降低作业场所粉尘的产生和扩散,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防尘措施。
3、密,即密闭尘源。对不能采取湿式作业的场所,应采取密闭抽风除尘的办法。如采用密闭尘源与局部抽风机结合,使密闭系统内保持一定负压,可有效防止粉尘逸出。
4、风,即通风除尘。通风除尘是通过合理通风来稀释和排出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的一种除尘方法。
5、护,即个体防护。佩戴防尘口罩仍不失为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
6、管,即加强管理。要认真贯彻实施《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防尘的规章制度,定期监测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
7、教,即宣传教育。对 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培训和宣传教育,了解生产性粉尘及尘肺病防治的基本知识,使工人认识到尘肺病是百分之百可防的,只要做好防尘、降尘工作,尘肺病是可以消除的。
8、查,即加强对接尘人员的健康检查、对工作场所粉尘浓度进行监测和各级监管部门、安全监察机构对尘肺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物理职业危害因素及其防护
噪声的分类、危害及防护措施
噪声的分类
噪声,从卫生学的角度讲,凡是使人感到厌烦或不需要的声音称为噪声。噪声是声音的一种。噪声会影响人的情绪和健康,干扰工作、学习和正常生活,已成为社会公害之一。
噪声的分类:噪声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按照噪声来源则分为:
1、机械性噪声:由于机械撞击、摩擦、转动所产生的噪声,如冲压、打磨等发出的声音。
2、流体动力性噪声:气体压力或体积的突然变化或流体流动产生的声音,如空气的压缩或释放发出的声音。
3、电磁性噪声:如变压器所发出的声音。
噪声的危害
1、对听觉系统的影响
听觉系统是人体感受声音的系统,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最早引起人们的注意。直至目前,噪声危害的评价及噪声标准的制订等主要还是以听觉系统损害为依据
2、噪声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听觉器官受噪声后,经神经传入大脑,在传入过程中,经脑干网络结构时发生泛化,投射到大脑皮质有关部位,并作用于丘脑下部植物神经中枢,引起一系列的神经反应。可出现头痛、头晕、心悸、睡眠障碍和全身乏力等神经衰弱综合征,还有的表现记忆力减退和情绪不稳定(如易激怒等)。
3、噪声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在噪声作用下,心率可表现为加快或减慢,心电图ST段或T波出现缺血型改变。
4、噪声对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影响
有人观察了实验动物或接触噪声工人的免疫功能,发现免疫功能降低,并且接触噪声时间愈长,变化愈显著。
5、噪声对消化系统及代谢功能的影响
在噪声影响下,可以出现胃肠功能紊乱、食欲不振、胃液分泌减少、胃紧张度降低、胃蠕动减慢等变化。(便秘、腹泻、胃溃疡等)
6、噪声对生殖功能及胚胎发育的影响
实验动物在噪声影响下,初期卵巢功能亢进,后期功能下降,性周期紊乱,生仔率下降。
7、噪声声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在噪声干扰下,人们感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而且降低工作质量。
预防措施
1、控制噪声源: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技术措施,控制或消除噪声源,是从根本上解决噪声危害的一种方法。
2、控制噪声的传播:在噪声传播中,应用吸声和消声技术,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吸声是减轻噪声强度的重要措施,用吸声材料装饰在车间的内表面,如在墙壁或屋顶或在工作场所内悬挂吸声体,吸收辐射或反射的声能,可以使噪声的强度减低。
消声降低动力性噪声的主要措施,用于风道和排气管,常用的有阻性消声器和抗性消声器,两者联合使用消声效果更好。
3、做好个人防护: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是保护听觉器官的一项有效措施。对日常接触85分贝和90分贝之间的职工必须提供听力防护用品,总噪声级不超过100分贝时,可使用耳塞或防声棉耳塞;总噪声级在100至125分贝之间时,需佩戴耳罩。
4、健康监护: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对接触噪声的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特别是听觉器官需进行电测听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调配岗位并定期复查。
5、合理安排劳动和作息时间:噪声作业应避免加班或连续工作时间过长,尽可能地缩短接触时间。
紫外线的分类、危害及防护措施
定义
位于电磁波谱紫色光之外,波长从160~400nm的辐射线,叫紫外线,其辐射为紫外辐射。
危害
1.皮肤 不同波段的紫外线,容易被不同皮肤层所吸收,如290nm的紫外线易被皮肤表层吸收。波长297nm的紫外线对皮肤影响能力最强,能使皮肤产生红斑、水疱和光感性皮炎等。全身症状可有头痛、乏力等。
2.眼睛 波长250~320nm的紫外线可引起角膜炎、结膜炎。波场288nm的紫外线对角膜的危害最严重。
防护 电焊工作人员应备有绿色防护玻璃片的防护面盾,辅助焊接人员应备有透光较好的黄绿色眼镜。对上肢和脚部的皮肤暴露部位,应佩用长筒皮制手套和帆布脚面盖布,以避免紫外线对皮肤的直接照射。
实验与分析
展源
何发
2020-05-27
2020-05-27
2020-05-27
2020-05-27
2021-01-11
2020-05-27
2020-05-27
2024-03-06
2024-07-12
2020-05-27
加载更多